打造“产城融合”森林工业城
尹洁代表民革西安市委员会做了《关于加快临潼现代工业组团建设步伐的建议》的发言。建议临潼组团的建设要面向海内外,用开放的理念与优惠的政策吸引低碳高科技产业项目落地,着力打造西安“产城融合”的森林工业城; 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园区城市规划;用地计划单列,保障发展空间;扩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设立融资担保平台,取得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资金支持;出台引导企业迁入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配置水电资源,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协作,净化建设环境,制定更为详细可行的生活保障政策,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强联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人才队伍。
推进我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许正代表民建西安市委员会作了《关于推进我市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建议》的发言。发言认为,我市以渭北工业园为基地,大力发展依托于制造业的工业服务业,统筹西安市科技资源潜力,以工业服务产业形成新的差异化优势,以此形成知识型工业的产业高地,将会是西安未来工业发展的新动力。我市应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银企联手开发工业金融服务产品、设备升级改造、性能优化服务、全面解决方案服务、运营外包服务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结合的两化融合新型服务、企业能效提升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服务以及运用产业链整合信息技术、打造平台级企业的整合服务。这些服务产业的创新和整合所释放的效益将是几何倍级的。建议成立西安市工业振兴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对工业服务发展设定税收优惠政策,成立西安市工业服务研究院,对重大项目立项研究,整合全球资源,解决工业服务发展中的管理和技术难题。
加强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
袁京连代表农工党西安市委员会作了《关于加强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的发言。建议在加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创新体制,突破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的瓶颈。转变观念,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统筹发展,树立生态保护也是发展、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以保护促发展,以保护调结构。政策支撑,建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首先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保障生态移民的就业和生活需求;其次健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向秦岭北麓保护区“输血型”补偿;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融资新渠道。完善制度,健全生态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立法进程,逐步建立环保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监管监督、责任追究、奖惩激励等管理机制。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通过建立在线监测和信息传输网络,提高环境监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执法效率。
加快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
陈宏代表民进西安市委员会作了《关于加快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建议》的发言。建议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中,首先要调整管理范围,为整体保护利用创造条件,积极借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的先进经验,将总体规划范围全部纳入保护特区的管理建设中,使遗址周边区域能够成为保护项目的平衡用地。其次要统筹规划,科学决策,统筹兼顾大遗址保护建设与搬迁安置群众今后的生产生活改善和提高,寻找各方平衡点,实现多方共赢。还应积极申报国家级保护特区,鉴于汉长安城大遗址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以及宏大的规模,其保护与发展,仅仅依靠省市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世界惟一的大遗址区,应纳入国家层面保护发展工作中。
加快我市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张春莹代表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作了《关于加快我市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的发言。发言指出,加快推进西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对于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议我市加强相关研究,在政府有关部门设立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心,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评价我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引领、指导我市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健康发展;凝练重点项目,以曲江新区、高新区为重点,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驱动,市场为牵引,对重点文化领域重大科技需求进行分析,开展技术创新,分批有序地给予重点支持;加速产品开发,借助科技力量,推动文化形成产业和有效的商业模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人才培养,下大力气引进掌握文化科技产业核心技术的团队和领军人物;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融资平台的搭建,专项奖励基金的设立等问题。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吴联配代表西安市工商业联合会,作了《关于积极鼓励引导我市民间投资的建议》的发言。发言指出,市工商联对我市民间投资的现状和瓶颈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市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不断加快,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但目前仍存在投资渠道少、投资理念不成熟、投机性和盲目性并存等问题。对此,市工商联建议进一步用好民间资本杠杆,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我市的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一步给予民间资本进入各领域发展的“国民”待遇,让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在竞争平台、贷款等方面,享受相同的待遇。同时,足额兑现对民营企业的各项鼓励和奖补政策,吸引民资投入,加快推进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建设;推广使用本地产品,促进企业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不断提高民营企业效益,实现做大做强。
明确“公交优先” 提供优质公共交通服务
市政协港澳委员张健中作了题为《关于优化西安公共交通管理的建议》的发言。他说,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区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要借鉴港澳等地公共交通运行和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公交优先”政策,从城市和交通战略规划的高度,制定动态平衡的良好框架基础条件;推动城市轨道运输发展,使之成为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主要力量;提高公共交通的设施设备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公共交通使用者享受可靠、便利、安全、舒适、经济的优质公共交通服务。
在“公交优先”前提下,优先发展既具效率又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车辆改用环保燃料;优化主城区旅游景点和旅游消费热点的交通便利措施,合理设置车站、缩短步行至公交站点的距离,设置与周边景观融合的行人安全设施和公交站台,在有条件的地区继续大力推行安全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等。
强化引导服务 做强实体经济
市政协常委陈俐民作了题为《关于促进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的发言。他说,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提供就业的重要渠道,对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幸福指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强化扶持引导,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中小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传统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提升;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和科技大市场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园区建设,推动企业集聚,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利用现有各类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投入;在企业用工方面,完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就业吸引力;放宽市场准入,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
市政协委员唐洁作了《关于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建议》的发言。建议对全市道路标识、标线、站名、交通指示牌进行排查,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协调相关部门科学合理设置标志和站名、景点交通指示牌、路牌等各种标识,做到规范、醒目、精细、便民,成为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公共交通方面,实行公交线路快慢车运营,满足不同乘客需求,减少小站停靠次数,提高运营效率;地面公交和地铁站点连接,方便乘客快捷换乘;地铁站出入口设置双向自动扶梯,方便腿脚不灵活人士和中老年人;人口稠密的地方,增设人行天桥,在人流聚集处的人行天桥设置自动扶梯,减少路面压力等。
同时,科学进行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市《交通发展规划》和《交通管理规划》;制定交管会议事协调规则,强化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重大问题的协调力度;建立调研巡查机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改善我市交通环境。
建设五大引水系统 解决城市水源问题
市政协常委王禄仕作了《关于加快实施八水润西安规划的建议》的发言。他说,在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中,科学配置水资源是根本,应优先考虑城市供水安全问题。我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随着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新水源的建设速度跟不上供水需求逐年递增的速度。因此,寻找新水源,挖潜扩能,已成为城市供水的当务之急,“蓄住天上水,拦截过境水,保留地下水,守住秦岭水,用好再生水,远调汉江水”已成为解决水源问题的基本思路。建议加大黑河、李家河、大峪、沣峪及道沟峪、清峪等五大引水系统的建设,通过建设五大引水系统达到量的满足,进而实现水系连通,达到水景观展示,水文化承载的目标。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优先利用再生水,加大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再生水生产设施和再生水管网建设,尽快使我市再生水回用形成网络,多点供水;狠抓节约用水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减少水的消耗,使西安有水可润。 |